2021年11月25日晚,我校举办了雁苑文化大讲堂主题系列讲座“敦煌文化与丝路文明”第3讲(总第31场)——《<孔雀明王经>与唐代龙王祈雨信仰》,此次讲座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主讲。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敦煌文化传承发展应用团队、各二级学院敦煌文化爱好者以及我校师生、学界同好共29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兰州文理学院敦煌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娥教授主持。
杨富学教授先后就“密教的嬗变与《孔雀明王经》”“孔雀王咒的生成”“孔雀王咒与孔雀王朝阿育王之关系”“龙王与蛇王(那伽):文化纽带与概念混用”“从龙王名号看鲍威尔写本的时代”“孔雀王咒与龙王祈雨信仰的形成”“孔雀王咒与龙王祈雨信仰的形成”“唐朝国家层面的龙王祈雨活动”“唐代龙王祈雨信仰形成的历史原委”“祈雨考绩背景下的滑稽剧”等9个问题进行了讲述。
杨教授指出,公元前6-7世纪,印度政权分裂,印度教在广大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谋求生存,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于显教而言的密教。佛教入华后,不断发展传播,也形成了杂密、纯密等不同派系。《孔雀明王经》是最早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密教经典。杨教授认为孔雀王咒基本内容在于对祈愿持咒者的护佑,保佑其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孔雀神被阿育王吸收为佛教的守护神,孔雀明王逐渐形成。印度佛经中的“那伽”龙与中国传统中的“龙”并不相同,它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实际上印度所崇拜的蛇王,也并不具有中国龙所具有的祈雨等作用。
通过对比不同写本中对龙王名号的记载,杨教授认为鲍威尔写本的时代应在4世纪以后,与季羡林先生依据文体所推测的时间相符,解决了过去学界对于写本时代的争议。杨教授还指出最早中国的龙与祈雨无关,到商代有了土龙祈雨,汉代以来则是画龙祈雨。画龙祈雨与佛教入华息息相关。以画龙为特征的龙王祈雨之所以在唐代形成,主要与开元三大士的入华有关。尤其是不空大师以《孔雀明王经》多次祈雨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祈雨作为一种弥灾除旱的方式,被唐政府纳入官方礼仪行为之中。尽管唐朝的祈雨信仰十分流行,但只有国家层面祈雨才有资格使用孔雀王咒法。五代、宋以后,唐代流行的纯密逐步深入到民间社会,孔雀明王与龙王祈雨信仰也逐步由宫廷进入民间。不仅是中国,也对周边国家影响很大。杨教授认为唐代龙王祈雨信仰形成主要因为唐朝气候属于小气候适宜期,雨水较多。所以唐朝人所言的“祈雨”包括祈求下雨和止雨两部分。政府对农牧业的重视增加了祈雨活动。严密的考证结束,杨教授最后以祈雨活动中贻笑史册的极端事件和各朝文献中所记载的官员祈雨意外事故这样一个轻松的话题,说明祈雨现象常与地方官吏的考核密切联系。
主讲内容结束后,杨教授与各位参会的学界同好进行了热烈交流,回答了线上线下与会人员的各类问题。杨教授严密的考证、开阔的视野,在敦煌学研究方面给予了与会人员很大的启发,也为我校师生开辟了新知天地。
和记娱乐博娱188下载 copyright 2020-2025 © 兰州文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400号邮编:730000
设计制作:苏迪科技